狄寨派出所师徒接力 守护白鹿原平安

2025-08-22 13:55:43 来源:阳光网-阳光报

阳光讯(记者 梁萌)西安白鹿原的夏夜,细雨掠过大学城的灯光,将两位社区民警的身影渐渐拉长。从警八年的叶博强肩章上沾着泥点,刚入警一个月的马哲远肩灯在夜色中闪烁——这是他们共同巡逻的一夜,也是用脚步守护平安的寻常一夜。从雨夜紧急寻人,到扎根社区深耕“主防”,两代民警在三秦大地上持续书写“人民公安为人民”的初心答卷。

雨夜第一课:忠诚是冲不垮的人墙

七月暴雨夜,狄寨派出所的警铃骤然响起——一名13岁男孩放学后失联。入警刚满一周的马哲远紧随师父叶博强冲入雨中。田埂泥泞,手电光在雨幕中艰难穿行,最终叶博强在草垛下找到了蜷缩的孩子。他脱下警服裹住男孩,对赶来的家长说:“放心,人在!”

这一幕成为马哲远从警的“第一课”。天亮归所,叶博强泡了两碗面,把鸡蛋夹到徒弟碗里:“当警察,就得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事。”一个月内,师徒并肩处理了30多起警情:在银行拦下正要给骗子转账的老人,不厌其烦讲解直至老人醒悟;为邻里纠纷连续上门五趟,请老师傅评估损失,最终让争执双方握手言和;深入巷陌排查消防隐患,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灭火器,还贴心绘制示意图……马哲远在笔记中写道:“所谓的危机管理,就藏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责任与坚守中。”

“主防”工匠的社区密码:把平安种进肌理

叶博强深耕社区治理八年,将“主防”理念深植于狄寨的每个角落。从反诈宣讲到联动共治,他用务实行动编织出一张平安网。

2022年的一次“打脸”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。某高校反诈宣讲现场气氛热烈,他自信“效果不错”,不料第二天就有学生遭遇刷单诈骗,损失三个月生活费。叶博强彻夜未眠,全面修改宣讲方案,将两小时“漫灌”改为45分钟“滴灌”,加入互动环节,用鲜活案例解析骗局。

他推动建立的“三联共治”机制为辖区治理注入科技温度。每天上午九点,叶博强的手机准时收到“安全联盟”晨报,同时,组成了一支由商铺和学校组成的联盟,成为阻断涉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。一次,文具店老板发现可疑人员并及时上报,叶博强通过监控比对,成功侦破校园周边盗窃案。

他还主导开发“大服校园”小程序,设置“矛盾调解”“心理倾诉”板块,民警在线回应学生各类诉求有效避免了小事升级。

执法中更见“温度”。面对争执十年的宅基地纠纷,叶博强带着马哲远连查三天档案,找到1982年的原始地契,以老槐树为界碑,耐心劝导双方各退一步,最终化解积怨。老张主动拆墙,老刘杀鸡宴请,一桩十年纠纷圆满解决。“执法要有刻度,更要有温度”,这句话被马哲远牢记在心。

新警淬火:从“书斋”到“街头”的成长路

毕业于公安管理专业的马哲远,曾以为课本上的模型能“包打天下”。直到跟随师父走进街头巷尾,看叶博强不厌其烦提醒商户防盗、从闲聊中揪出赌博窝点,他才真正明白:“预防的真正底色是走心,是让群众把你当自家人。”

一次处置醉酒斗殴时,他机械引用法条反而激化矛盾。叶博强接手后,先固定证据,再耐心劝解,顺利化解纠纷。他告诫徒弟:“执法要像老中医,望、闻、问、切,一样不能少。”马哲远将这段经历总结成《基层警情情法融合调解十法》,在同事中广为流传。

更让他受益的,是师父对纪律的严苛。一份有错别字的笔录被要求重写三次,师父用实际案例告诉他:“纪律是护身的铠甲,不是束缚的枷锁。”如今,马哲远的装备包永远整齐完备,执法记录仪满电、警械合规到位——“这身警服的分量,就在一丝一毫的敬畏之中。”

藏蓝星火:在白鹿原续写“枫桥经验”

如今狄寨的平安成效,凝聚着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:“大服校园”平台化解矛盾隐患60余起,警方信箱还帮助学生走出阴霾。

叶博强将经验淬炼成钥匙,马哲远用青春打开新锁。巡逻大学城时,马哲远问师父:“从警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?”叶博强望着远处的灯火,轻声答道:“是老太太拉着你喊‘小叶’;是走丢的孩子寄来一幅画;是大爷挎来一筐新收的玉米;是老百姓那句‘有你们在,我们踏实’。”

三十天,新警褪去青涩;八年整,老警淬炼匠心。在白鹿原上,他们是危急时挡在前的“冲锋者”,也是日常中群众身边的“自家人”。当“枫桥经验”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,这簇藏蓝星火,正照亮更多青春前行的方向。